【文教】王介甫的四個人生體悟,哪一個戳中你的心?
記者廖森為/綜合報導
談到歷史上有名的政治人物,大家想到的人才中一定有王安石,不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,同時也發起著名的變法改革,史稱「王安石變法」,也讓後世人們對他印象深刻。
在宋代雖位居宰相,卻有數次因政治問題而差點被擊倒,而這樣豐富的人生經歷,也體現在他的文學作品之中,和大多數文人一樣,我們可以在他的作品看見他的人生態度。就讓我們觀察王安石的詩文,看看他在自己的人生中領悟到了什麼事。
1.「人生失意無南北」——出自《明妃曲》
有人說這首《明妃曲》創作於王安石在政治方面被冷落時期,因為意見沒有受到重視而有感而發,藉王昭君的典故暗諷自己處境。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在官場受到排擠的狀況以及孤獨的樣子,而這樣的情況讓他領悟到了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之事,而這些失意的事情不分南北方向,到處都會發生。
2.「天變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。」——《宋史·王安石傳》
相信這句話各位肯定不陌生,它在《宋史·王安石傳》內出現過,反映了當時的王安石為了變法一意孤行,天不怕地不怕的樣貌。換個方向看,此時的他有皇帝幫忙撐腰,所以非常自信,不怕天變、法律與流言,原以為新法能夠順利實施,幫助人民。
然而,太自傲的態度將成為未來的致命缺點,後來這句話也被引用在「過度自信」的人身上,指他們太盲目的遵循自我意見,如果你的朋友是個自大狂,不妨對他講這句話,反正他大概率也聽不懂。
3.「人之才,成於專,而毀於雜。」——《上皇帝萬言書》
這句話出自王安石有名的《上皇帝萬言書》,當初的王安石希望透過這份奏章讓自己的政治意見受到採納,進一步被重用。這句話為什麼重要?因為它顯示王安石對於人才的培養的看法,成功的要素在於「當個專家」,而不是「成為雜家」,什麼都學,什麼都會。簡單來說,要專精而非通才,和今天我們強調的「斜槓」概念有很大的不同。
4.「不畏浮雲遮望眼,只緣身在最高層」——〈登飛來峰〉
本詩出自王安石的〈登飛來峰〉一首,藉由西漢士人以浮雲遮蔽太陽來比喻小人蒙蔽君王的典故,以王安石的角度來看,浮雲就是反對變法或誹謗他的人,而他自己因為站在高處,所以不怕別人攻擊。看的出來王安石對自己的肯定以及清白人格。
資料來源:《宋史·王安石傳》、《上皇帝萬言書》、《明妃曲》、〈登飛來峰〉